当前位置:首页 > 黄酒 > 正文

为什么我国译制片的配音都是略显夸张做作的腔调「阿兰德龙逝世」

  • 黄酒
  • 2024-08-19 06:16:37
  • 88
  • 其他内容没有找到TXT文件。
摘要: 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阿兰德龙去世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阿兰德龙去世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为什么我国译制片...

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阿兰德龙去世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阿兰德龙去世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
为什么我国译制片的配音都是略显夸张做作的腔调

译制片配音的腔调,可以称作配音腔,这有点儿像翻译外国著作时的翻译腔,是多年来的习惯使然。

中外的人在表达上有很大不同,这是客观的事实。老外的语速一般比我们快,很多话喜欢连起来说,或者爱说大长句,这与我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。而且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语气词异常丰富,这也使得在表达上有所不同。这种方式首先落在纸面上,拍成影视剧也是如此。

为什么我国译制片的配音都是略显夸张做作的腔调「阿兰德龙逝世」 黄酒
(图片来自网络侵删)

译制片并不是中国一开始有了电视就有的,最早的观众看到老外也可以说着一口中国话,是感到非常惊讶的。当时的配音就带着浓厚的配音腔,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为了有意和国产片有所区别,让人一听声音就知道这是老外的片子。

有了这样一种配音习惯和欣赏习惯,这种语言方式就被固化下来,上海译制电影制片厂的配音演员们比如童自荣、苏秀、乔榛、丁建华,久而久之对声音形成了一种塑造,一种标签,这种演绎方式反过来又对配音腔进一步强化,使得后来人也不得不这样模仿和发音。

说这些人是在用声音在塑造人物,并不是夸张,听很多老一辈配音演员的声音真的是一种享受。当时不管从文本还是声音,都不会给观众带来如今那种很廉价的感觉,比如童自荣的声音,一听就是贵族发出来的。

随着人们英语水平的提升,如今译制片变得越来越不重要,影院国语翻译的场次并不算多,即使听到配音,他们的配音腔已不像过去那样浓重。这也许是时代的进步,但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很多好声音。

2014年8月在北京某剧场听到童自荣等上译厂老师的声音,耳朵的盛宴。

译制片配音,最好的就是上译厂。《佐罗》《尼罗河惨案》《简爱》《茜茜公主》《虎口脱险》都是堪称教科书般的经典配音作品。毕克,尚华,邱岳峰,童自荣,曹雷,刘广宁,太多太多好的配音演员,让我们不看画面只听声音就是一种享受,满满的画面感。可惜,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配音艺术大师了

外国演员的样貌、表情、姿态、动作都与中国人差异很大,如果用标准的中国腔来配音,会有一种违和感。正是略显夸张的配音腔,会给人一种“泊来感”,正好与外片的氛围相称。而老一辈配音演员认真倾情的演绎只能说为译制片锦上添花、画龙点睛。例如《虎口脱险》、《追捕》、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、《佐罗》、《国王与小鸟》等,配音成了片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给当时的观众留下深深的记忆。甚至日本演员高仓健在听了毕克配的杜丘时钦佩说:“如果我是中国人,这就是我的声音”。后来毕克去世,高仓健特意敬献了花圈。现在我常常把老译制片的配音片段存在手机里当音乐听,例如《尼罗河惨案》的剖析案情、《远山的呼唤》的雪夜独白……

那时代的外国演员,确实在用那种情绪说台词啊!不仅要把台词翻过来,还要把角色人物特定的心境,性格,语气都忠实地转达过来,才是对原作电影艺术的忠诚吧!才最有利于传达出原作角色的心声吧! 你不可能用赵本山的心境和语腔,去念出外国演员的台词吧!

如果不考虑演绎的艺术性要求,单就汉语的几个特征来说,也是需要有相对强烈的情绪变化和表情变化,但是配音工作由于没有表情表示,配音艺术家不得已就加强了强调的变化。

我们汉语是语境、语意兼顾的语言,语境和语意的形成通常不是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。我们都知道的那一句“你等着吧”,由于前言与后语的组合,很自然形成完全不同的情绪表达,而表达这种情绪自然会有表情来配合。

英语是语序性语言,其语气的变化大多已经形成口语语法。换句话说,英语的语法要求已经相对严格的约束了这种语言的表达丰富性。相对而言,英语的表达能力丰富性是达不到汉语的程度的。这一点考研张雪峰老师的解析就非常有代表性。换而言之,汉语更美!

到此,大家对阿兰德龙去世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阿兰德龙去世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